2025年8月19日,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医师节,主题 “德馨于行,技精于勤”,深刻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内...
北京一场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的现场,一位70余岁的权威专家猛然起身,白大衣下摆扫过桌面,带着满脸不屑怒...
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教授的会诊日,候诊室外的喧嚣与诊室里的死寂形成刺目的对比。罗民反复...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8 高桥深隧贯通全贵州 2020年11月8日,贵州遵义至余庆高速公路湘江大桥。从空中俯瞰,高速公路在遵义市区周围画了一个圈,又划出一个大十字交叉。遵义往北三个多小时,进入成渝经济圈的腹地;往南两个小时到贵阳;往西北可达仁怀的茅台镇和四渡赤水的渡口。新华社记者刘续摄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7 南京中欧班列首发开行 5月10日,江苏南京至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从南京尧化门货场首发开行。班列满载液晶显示屏、工业机械配件、纺织服饰等100个标箱货物,将经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,途经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、白俄罗斯等国后抵达荷兰蒂尔堡市,全程用时18天左右。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96) 距北京冬奥会269天 2021年5月11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69天。约1.2万平方米全冰面首次在“冰丝带”亮相。这是5月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冰面。近日,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开展首次全冰面制冰,规模约1.2万平方米的场馆全冰面成功亮相。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5 全冰面的冰丝带亮相 这是5月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冰面。近日,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开展首次全冰面制冰,规模约1.2万平方米的场馆全冰面成功亮相。北京冬奥会后,“冰丝带”将有望成为以冰雪运动为突出特色的新体育综合体,成为民众体验冬季美好生活的新地标。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4 今日遵义巨变和新貌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娄山关“长征小镇”。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,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,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。如今,在遵义会议会址,游人如织;刚刚脱贫的村庄里,乡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。这里是昔日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,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处。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95) 距北京冬奥会270天 2021年5月10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70天。5月9日,中国国家集训队队员赛木哈尔·赛力克(左一)在男子15公里间隔出发(自由技术)比赛中。当日,2021-2022国际雪联越野滑雪FIS积分系列赛(阿勒泰站)在新疆阿勒泰市萨尔阔布越野滑雪场开赛。新华社发(藏哈尔摄)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3 高速公路取代挂壁公路 2020年11月12日,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虹霓村的村民如今出行有了高速公路(左),过去出行只有“挂壁公路”(右)。太行山再高,也高不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;吕梁山再深,也挡不住人们跨越贫苦日子的脚步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三晋大地处处发生着这样的嬗变。新华社记者曹阳摄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2 呼市校园炫彩时装秀 5月8日,模特在展示内蒙古艺术学院学生设计制作的民族服饰。当日,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在呼和浩特市举行,精选出的参演作品以“融合”为主题,共30多个系列,180套服装,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合,表现了对新面料、新工艺的探索与应用。新华社发(王正摄)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1 黄河上游的明珠兰州 这是5月8日拍摄的黄河兰州段景色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。如今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。在黄河之滨,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随处可见,黄河母亲也静静地凝望,看着身旁的黄河儿女乐享幸福生活。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
微摄直击北京2022年冬奥会(94) 距北京冬奥会271天 2021年5月9日,距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有271天。5月9日,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,观众在欣赏红旗H9轿车。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,众多融入潮流元素的国货分外亮眼,引人驻足。高品质、更时尚、更前沿的中国品牌焕发光彩,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。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10 中国消博会提振世界 这是5月9日拍摄的首届消博会举办地海南国际会展中心。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,是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、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背景下举办的又一次重大国际经贸活动。这是一场约70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个国际品牌云集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精品盛会。新华社记者郭程摄
建党百年看中国|微摄大型图片报告-109 重庆黔江区三塘村公路 2020年4月15日,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三塘村的公路上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中国的交通运输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、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,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,自立自强,艰苦奋斗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,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、整体落后的面貌。新华社发(杨敏摄)